3月8日,《中国教师报》第926期刊发了我中心王志彬主任的研究文章《高质量教师培训是如何炼成的——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的探索》,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奠基 | 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①
高质量教师培训是如何炼成的
——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的探索
王志彬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好老师,高等师范院校中承载职后培养功能的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单位有着集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他们的力量不可忽视。为了呈现高等师范院校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战线培养师范生、培训教师的成果,本报特别开辟专栏,展示部分高等师范院校职前职后贯通培养、培训教师的经验与思考。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师范类大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继续教育,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将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学校实训跟训平台整合组建为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几年来承担并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项目700多个,其中“国培”示范性培训项目16个,为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教师提供培训服务达15万人次。通过一系列改革,培训中心探索实现了教师培训由粗放式、模式化向科学化精准化发展转型。
协同共进,构建优质教师培训服务体系
培训即服务,华中师大培训中心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协同发力,构建起高效的培训服务体系。
强化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是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目标、要求、内容、方式、难点也在不停演变。为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华中师大坚持以师德为先,以质量为重,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精准培训,尤其在新入职教师的技能培训、学科骨干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融合、新高考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训成果和代表性案例。
强化培训实践和教学反思,提升培训实效。培训离不开工作场景,教师培训的成效更是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教师管理部门的统筹调配紧密相关。华中师大的培训重视在真实教学情境的互动中深化教师理论素养,借助学校优质的幼儿园、附中、附小资源,将引领示范具化为推助帮扶、研训相长。学校还与湖北荆州、十堰,山西闻喜,贵州望谟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合作,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教师队伍结构、教育开展形式、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及种子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有益建议。
强化教育帮扶,共享优质培训成果。为助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水平提升,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主动担当,帮扶“优师计划”定向县加强县域内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县域学校与华中师大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结对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在为云南牟定、新疆博州等地教师提供免费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培训内容、成果与当地教育资源、现状的结合,协助打造本土优质师资团队。
整合资源,引领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航向
优质资源是培训开展的核心要素,通过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培训中心推进教师职后培训高质量开展。
一是有效整合校内校外教师培训优质资源。湖北省是中部教育强省,拥有丰富的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华中师大培训中心作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施主体,除了依托本校专家学者以外,还长期聘请湖北省和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省和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以及省内其他中小学的知名专家和一线名师,形成教师培训的大脑中枢,创新培训理念、引领培训方向、强化培训过程、评价培训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平台优势。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特色,教育学是华中师大一流学科,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流的研究平台。围绕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终身教育等与教师培训相关的领域得到良好的发展。仅2022年,学校就获批2个关于教师培训的国家级课题,这些都为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三是优化教师培训体制机制。职后教师培训是华中师大培训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中心除了设置有“教师培训部”外,还专门将“终身教育研究所”与《高等继续教育学报》编辑部整合为“研究发展部”,为教师培训提供智力支撑。“研究发展部”有10余位专职教师和4位专职编辑,一方面进行教师培训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并为教师培训优化培训方案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为教师培训成果提供公开发表的平台。内部机构改革优化,有效促进了教师培训的高质量开展。
开拓创新,推进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为了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切实落实社会对办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需求,培训中心在创新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合作模式、资源整合、责任共担、协同提质、互助共赢上进行探索,通过与协作地区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持续优化合作地区的教育生态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实验区,形成国家同类区域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和样板。
“1+M+X”模式助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教育部于2022年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
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强师”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培训中心作为强师计划的重要支撑单位,积极回应政策,构建 “1+M+X”的协同推进模式。“1”是部属师范大学,“M”是薄弱师范院校,“X”是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的区域性教师研修项目。培训中心组织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专家力量从区域性研修项目的系统设计、需求分析、课程开发、服务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的师训机构进行全面帮扶,促进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智力引领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实验区。为贯彻落实“强师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学校具有丰富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联合贵州师范大学和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力量,与贵州省望谟县人民政府一同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U-G-S”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教师的教学变革行动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力和行政人员的教育治理力;建立若干所望谟县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培养一批名校长,打造一批“四有”好老师。实验区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智力资源跨区域扩散机制,构建专家引领下的县域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助力望谟县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为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赋能。“强师计划”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华中师范大学于2021年启动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基于学校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在标准、工具、模式、应用及服务上的需求,稳步推进“五大任务”,已取得一定进展。
“五大任务”包括教师发展与课程资源标准研制和评估、智能化环境建设与平台资源研发、高等教育智能教学与研修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支持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该项工作以华中师大教师、师范生及合作区域中小学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破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痛难点问题,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规律,最终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主任)
附文章链接: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3-03/08/content_620867.htm?div=-1